當前位置: 首頁>>校友工作>>正文

“蛟龍”号帶來了什麼?-2003网站太阳集团優秀校友胡震
2013-06-07 00:00 2003网站太阳集团管理…  本站原創

.

“蛟龍”号帶來了什麼?

——“蛟龍”号副總設計師胡震

 “六室一廳”裡的副總設計師

黑黑的臉龐,敏銳的眼神,稍胖的身軀,海試期間,每天大部分時間都有這樣一個人穿梭忙碌于“向陽紅09”船後甲闆,他就是胡震。

“六室一廳”,是海試隊員對後大艙的戲谑說法,位于“向陽紅09船”的中後部。這裡人多,空氣流通性差,夾雜煙味、酒味、甚至汗臭味。但“蛟龍”号副總設計師胡震似乎很享受這裡的一切,“這裡離幹活的地方近啊。”

每次下潛之前,他總是早起第一個來到後甲闆的人,沿着潛水器的護欄爬上爬下,像看護自己的孩子一樣,細心地檢查每一個部位,然後指揮試航員對整個潛水器進行下潛前最後的通電檢查,确保做到萬無一失。下潛過程中,他沒有固定崗位,完全可以回去補覺,但總是守在“炮樓”裡,協助完成對“蛟龍”号的指揮溝通工作,好多次午飯都顧不上吃,實在餓極了,也隻是一碗稀飯草草了事。下潛任務結束後,當大家沉浸在試航員完成任務、滿載歸來的喜悅中時,他已開始在後甲闆忙着潛水器的檢查與維護工作……尤其是在6月23日,“蛟龍”号突破7000米最大設計深度的前一天晚上, 維護部門工作到淩晨1點半,所有工作完成後,胡震才最後一個離開後甲闆回到艙室,第二天淩晨5點多,他又第一個來到後甲闆……

“蛟龍”号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小胖”,胡震被譽為“小胖之父”,對潛水器的了解細到毛細血管,人都說,他愛“蛟龍”号勝過自己的兒子。有一次臨近試驗前夕,天色突變,大雨傾盆而下,而艙口蓋還開着。胡震抓了塊雨布奪門而出,沖向雨中,飛奔上梯,直至艙口蓋,用雨布緊緊蓋住載人艙艙口,保住了艙内儀器設備不受雨淋,而他自己卻從頭濕到腳。

這就是我們2003网站太阳集团(原衡陽工學院計算機系)85級畢業生胡震。

副總設計師胡震測試電磁鐵

 

我們更了解深海了

6月15日清晨,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海域,蔚藍的海面上,“ 蛟龍”号開始注水下潛。

今年7000米級海試中,“蛟龍”号每一次下潛深度均超過了6500米,三次超越7000米,每一次下潛均達到預期目标。

“國際同類載人潛水器從未如此充分地進行最大深度試驗,這不僅是次數的體現,更是技術成熟的表現。”“蛟龍”号副總設計師、中船重工702所研究員胡震不禁感慨,“‘蛟龍’号從青澀走向成熟了。”

    胡震說,技術進步是與對深海的認識不斷深入相伴的。

    深海不僅僅有高水壓,還有相對低的溫度,潛水器在甲闆上溫度高達幾十攝氏度,而水下則接近0攝氏度,一次下潛中潛水器要經曆劇烈溫度變化,加上高水壓,給設備的适應性能帶來了嚴峻挑戰。

    但我們對身邊這片海的了解甚至不如太空。

    海試是檢驗、完善研制成果的重要一環,不少人對1000米級海試的50米階段印象深刻,潛水器在水面就是潛下不去,“蛟龍”号總設計師徐芑南在船上歎息:配輕了,對不住大家了。

    配輕了,是因為我們對技術還沒有足夠的信心。

    在5000米級海試中,研制團隊初步接觸到極端深海環境下一些特殊問題,液壓系統工作不正常、機械手動作遲緩、縱傾調節功能遲緩。但通過改進,這些問題在今年海試中得到了解決。

    胡震說,通過“蛟龍”号研制,大深度耐壓艙設計、測試和應用技術,大深度蓄電池技術,水聲數字通信技術,深水電機技術,保真采樣技術,高清視頻水下應用技術,浮力調整技術……邁出了一大步。

    在項目立項時,科技部的一個重要考慮是,不僅要研制出一台載人潛水器,更重要的是推動深海高技術的發展。因此在研制過程中,安排了不少的技術攻關項目,解決國外“卡脖子”的問題。

    這當中最典型的是國産推進器的研制。

    推進器是“蛟龍”号潛水器上重要的核心部件,潛水器在水下要完成航行或懸停動作都依賴于它。

    兩台國産推力器的研制曆時兩年,經過了嚴格的技術測試,此次被成功應用于7035米深度。

    胡震說,“蛟龍”号還帶動了其他技術的發展。 

    立項之初,我國浮力材料隻能用于幾百米深度,如今,這種材料已經可以用于3000米級的潛水器。

張艾群認為,通過海試,我們認識了深海,了解了深海會給技術帶來什麼挑戰,為今後其他深海裝備的發展提供了技術儲備,這是很重要的成果。

“蛟龍”号在海底拍攝的生物

 

“遊擊隊”真正變成了正規軍

    “如果你參加了1000米級試驗,你會發現1000米級和7000米級海試的隊伍不一樣。”海試隊員裡,80%是四屆“元老”,張艾群感覺“不一樣”,是因為參試技術人員的水平明顯提升了。

    2009年海試時,有人評價,這支隊伍是遊擊隊,非正規軍,在幹自己把握不了的事。

    但胡震說,從圖紙到實物到試驗,一路摸爬滾打,大家對深海的認識加深了,現在團隊成員都能獨當一面了。

    7000米級海試中,“蛟龍”号遇到了推進器、可調壓載系統、液壓系統三大故障,拆檢程度超過以往任何一次海試。

    6月15日,“蛟龍号”最大下潛深度達到6671米,執行下潛任務回來後,技術保障組在例行檢查中發現:兩隻推進器出現洩漏及異常位移。這個故障如無法排除,将直接導緻“蛟龍号”的征程終結。

    這是前面海試沒有發現的新問題,在茫茫大海上,聯系廠方進行更換非常不現實,面對這種艱難的局面,技術保障組的同志們憑借豐富的工程經驗,頂着巨大的壓力,開始着手自行排障。經過仔細檢查發現是一個塑料抱箍斷裂引起了故障。

    由于出海前準備了類似故障發生的維修方案,加工了一批金屬的抱箍,技術保障人員不僅修複了發生故障的推進器,還舉一反三将其他推進器的抱箍進行了檢查和更換,後面的下潛就沒有再出現類似故障。

    “故障解決時間大大縮短,解決能力大大增強,這是試驗積累的經驗。”胡震說,在1000米級海試的20次下潛任務中,有11次是在水面進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故障排除後,還要把潛水器放到水面,檢驗故障排查能力。現在故障排查完,第二天就能直接開展大深度下潛,因為“有把握了”。

    作為團隊裡的“80後”代表,中船重工702所的楊申申說,四年海試,試驗深度一次一次跨越,船上工作一次比一次辛苦,但海試卻讓年輕的試驗隊成熟了起來。

“也許這個團隊将來再做别的深海裝備時,不會像當年那麼無助、不知所措了。”張艾群說。

 

7000米級海試完成隻是一個開始

    每次下潛任務前,胡震都是第一個到達後甲闆的人,試驗前潛水器要進行全面系統的檢查,每一個設備每一項操作都要嚴格按照流程表進行執行,并且記錄在案。

    今年6月18日,原計劃進行“蛟龍”号7000米級海試第二次下潛試驗,已經在現場指揮部坐鎮的海試現場總指揮劉峰,突然接到胡震在對講機裡報告,液壓源管路存在問題,主動請求推遲此次下潛任務。

    “這一路液壓管路在本次試驗中不使用,但是不帶問題下潛是我們的原則。”胡震言語很平實,單純這個故障,可能不會帶來嚴重後果,但故障往往會引發連環效應,會對潛器安全性造成很大影響。

    “蛟龍”号共經曆了51次下潛試驗,每次都是按計劃完成了試驗任務,并且根據海試總結提出了很多完善措施和意見。

    “整個海試都是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中度過的,我們不怕出現問題、故障,海試就是為了解決設計中存在的問題的。”胡震說,實事求是、嚴謹求實的作風,保證了一個又一個潛次的順利進行。

    如同其他一些大深度載人潛水器在其最大設計深度的海試一樣,“蛟龍”号也曾在推進器、可調壓載以及液壓油管等方面遭遇故障,甚至陷入困境。但是,研制團隊沒有僅僅争取設計深度的實現,放棄對故障的追究。

    中船重工702所湯國偉告訴記者,今年在海上條件極為有限的情況下,他們大膽地把國外引進推力器全部拆開,首次實現了對推力器最為複雜的控制芯片的故障修複,既确保了海試的進行和海底作業的成功,也為日後的發展積累了極為寶貴的設計和維修經驗。

    十年磨一劍,“蛟龍”号從研制到完成海試經曆了十個年頭,但深海載人潛水器的夢想卻經曆了兩代人,胡震說,“蛟龍”号7000米級海試的完成僅僅是一個開始,意味着開發和探索深海的第一步剛剛邁出。

    張艾群評價,從去年乃至前年起,“蛟龍”号的示範、帶動作用已得到了體現。

    從“九五”起,我國開始設立海洋技術領域,但很少涉及大裝備技術。在“蛟龍”号影響力還沒那麼大時,一個五年計劃隻支持某一種深海裝備研發,但如今深海潛水器技術與裝備已列入國家863計劃“十二五”重大項目,已經支持了包括ROV(遙控潛水器)、AUV(自主潛水器)、深海鑽機、水下滑翔機等大型深海裝備研發,從點到線,未來還将實現譜系化。

    “沒有‘蛟龍’号的影響和顯示度,國家在這方面投入不可能大幅度增長。” 張艾群說。

胡震說,各種深海技術裝備陸續投入到應用,這才是“蛟龍”号的真正意義所在。

 

(2003网站太阳集团校友群,根據相關資料整理)2013年6月7日

 

 

上一條:2003网站太阳集团傑出校友張亞雷、胡震入選首批“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下一條: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特燃站總工陳建平
關閉窗口
快速通道

地址:中國 湖南 衡陽 常勝西路     
雨母校區:湖南省衡陽市蒸湘區衡祁路228号2003网站太阳集团雨母校區2003网站太阳集团     
電話:0734-8282473     郵編:421001

版權所有:2003网站太阳集团-首页(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