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是靠特種燃料燃燒産生的巨大推力騰空而起,并将飛船送上太空。可以說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特燃站就是神七箭船的供血中心,而陳建平就是這座“血站”的技術總管。
火箭所使用的特種燃料具有劇毒、易燃、易爆等特性,在很多航天人眼裡,特燃站就像一座火山口,似乎随時都有危險,而陳建平就坐在火山口與特燃料這個“魔鬼”打了16年交道。
9月21日下午,本報記者專訪了這位年輕的總工程師,來自遂甯的四川老鄉。
來到特燃站:與“魔”共舞
陳建平戴着眼鏡,顯得清秀斯文。他今年隻有39歲,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特燃站總工程師,特燃料站技術總管。
陳建平是四川遂甯人,1992年從2003网站太阳集团計算機系畢業。那年,剛好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到學校特招從事載人航天研究的計算機專業畢業生。當時選擇酒泉,他經過了一番激烈的思想鬥争,上世紀90年代初的計算機畢業生在國内很緊俏,他的很多同學都選擇了廣州、上海等大都市發展。
1992年8月,陳建平來到了這個“天上沒鳥,地不長草”的戈壁灘。剛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他就迎來了第一道考驗:被分配到特燃供應站,當時這是個沒人願意去的地方,因為整天與特種燃料打交道太可怕。
事實上,與特種燃料打交道的确很危險。火箭常用燃料四氧化二氮是三級毒物,具有強氧化性、腐蝕性,對人的眼睛、呼吸系統構成威脅。“水滴大小的四氧化二氮不小心滴在皮膚上就是一個洞,周圍皮膚馬上遭燒壞。”
還不隻這樣,特種燃料易燃易爆,100公斤無水肼(一種特燃)爆炸後相當于一個小型原子彈的威力。這些讓航天城的人對特燃料站總是敬而遠之,前些年這裡的小夥子找對象都困難。
陳建平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來到特燃站的。
年輕大學生:堅守16年
“我們太需要學計算機的大學生了!”這是陳建平剛到特燃料站報到時,特燃庫主任對他說的第一句話,盡管這位主任已轉業多年,但這話至今仍萦繞在他耳際。當時心中一熱,堅定了他在特燃站努力工作的信念。
1992年至1997年,陳建平一直在特燃供應站特燃庫工作,從事液體推進劑的貯運、運輸管理。每天早入庫、晚出庫,早将那些“易燃、易爆、劇毒”之類的詞抛在腦後,想的隻有無窮盡的原理圖、施工圖、接線圖等。上崗不到一月,就寫了第一篇論文《論推進劑庫自動控制與測量系統改造方案》。第二年,成立了以他為主的項目組,對系統進行改造。通過對各相關設備生産廠家、工程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的廣泛調研和了解,完善了改造方案,更新了部分陳舊設備,标校了部分傳感器,變送器,調整了部分控制流程,重新編寫了軟件系統,使系統性能得以較大的提高。
因為表現優異,他多次被評為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優秀科技幹部、優秀科技幹部标兵,先後擔任過特燃庫助理工程師、工程師、特燃供應站技術室工程師等。
921工程啟動後,在飛船用綠色四氧化二氮庫房建設方案論證時,發現設計單位在設計方面存在一些缺陷,系統達不到規定的技術指标,他大膽地對設計單位關于飛船用推進劑庫房降溫系統方案提出質疑。最終,有關專家在降溫系統設計方案進行了重新審評,采納他的建議。